由于木柄手榴弹供应不足,志愿军也使用了少量苏联进口的手榴弹,主要是RG42进攻手榴弹和F1防御手榴弹。
在1952年全年,志愿军运到前线的手榴弹高达166万枚,一部分就是苏制手榴弹。
有意思的是,二战苏军也大量使用木柄手榴弹,战后却基本淘汰了,清一色都是无柄手榴弹。
苏军认为,相对无柄手榴弹,木柄手榴弹只有两个优势。
第一, 木柄手榴弹可以集束使用。
单个手榴弹威力很弱,集束起来就会大大增强威力,可以用来炸敌人坦克或者工事,也可以在防御时大量杀伤敌人。
在苏军大量装备威力强大的反坦克手榴弹以后,木柄集束手榴弹就没什么用了。
苏军的反坦克手榴弹反步兵杀伤半径高达20米以上,还可以炸穿0.5米后的水泥墙壁,炸穿100毫米左右的装甲板,比集束手榴弹厉害得多。
第二, 木柄手榴弹投掷较为精确。
经过严格训练的投弹手,可以利用杠杆原理将木柄手榴弹投掷的很准确。
一些苏军投弹手,可以在三四十米外,准确的将木柄手榴弹投入建筑物的窗内,在攻坚战中比较有效。
相比起来,无柄手榴弹也可以投掷的比较准确,落地以后会滚动一段距离。
当然,这种问题可以用预算手榴弹爆炸时间来解决。
简而言之,只要手榴弹起爆时间缩短为3到4秒,基本就没有滚动的时间。
苏联士兵比较喜欢无柄手榴弹,原因不复杂,它的体积小、重量轻,便于携带。
苏军士兵的摩托化、机械化程度不够,到了前线基本也是徒步行军,不能负重太大。
而木柄手榴弹重量较大,以RGD-33木柄手榴弹为例,加上预制破片弹套重达750克,也就是0.75公斤,长度为190毫米。
苏军一般配备4个RGD-33,那么就是3公斤的重量,而一支莫辛纳甘步枪才3.9公斤。
因为不堪重负,很多苏军士兵只携带2枚手榴弹,持续作战能力大大降低。
爆炸威力方面,一些无柄手榴弹爆炸半径高达20到30米,比木柄手榴弹得10米要强的太多。
安全性方面,无柄手榴弹通常有双重保险,安全性是不错的。相反,木柄手榴弹只要拉动拉锁,随后就会爆炸,只有一层保护。
可靠性方面,木柄手榴弹因为采用中空的木柄,很容易进入水气导致受潮失效。无柄手榴弹则是整体铸造,是完全封闭的金属结构,水气无法进入。
所以二战后,除了继续生产反坦克木柄手榴弹以外,苏军一律生产无柄手榴弹。
志愿军对手榴弹的需要量很大,甚至被迫使用缴获的美制无柄手榴弹,也进口了一批苏制无柄手榴弹。
在使用这些无柄手榴弹期间,志愿军发现它们相对51式木柄手榴弹有很多优势,很好用。
于是,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我国引进苏制RG42进攻手榴弹和F1防御手榴弹的全部技术,进行了仿制。
RG42是一种进攻性无柄手榴弹,诞生于苏德战争期间的1942年。
RG42不是卵形结构,而是类似于罐头的圆柱体,高度为125毫米。
相比250毫米的木柄手榴弹,显然RG42的体积小了很多,便于携带。
不过,RG42的重量并不轻,重达436克。
我们的51式手榴弹有个长长的木柄,不过500克重量。
RG42之所以重,当然是有原因的。它的TNT炸药就有118克,是51式的两倍。
同时,RG42弹体内壁设有由4层刻槽薄钢板卷制而成的破片套,使得破片非常多。
RG42的威力很大,爆炸半径不是51式的7到10米,而是20米。士兵投掷时为了保证安全,必须投完立即卧倒。如果是仰攻,投掷RG42就要特别小心,防止手榴弹向下滚炸到自己。
志愿军战士们认为,RG42的威力很大,可以造成防御敌人的严重伤亡。它是一种大杀器,比木柄手榴弹厉害多了。
我国在1956年仿造RG42,进行了批量生产,叫做攻42手榴弹。
到1961年停产时,攻42一共制造了300多万枚。
志愿军本来不装备防御性手榴弹,毕竟51式木柄手榴弹可以集束使用,可以起到防御手榴弹的作用。
不过,在使用了苏制F1防御手榴弹以后,志愿军认为有必要仿制这种武器。
集束手榴弹有自己的缺点,就是使用前需要繁琐的固定。只保留一枚的木柄,其余的木柄都要取消以减轻重量,即便如此也非常沉重。
在战斗中,官兵们往往只能用绑腿将手榴弹绑在一起,又笨重又容易脱落。
说来说去,集束手榴弹用起来很不方便。
苏制防御手榴弹,就完全不同。
F1的名气很大,是二战苏军赫赫有名的柠檬手榴弹。
早在1930年,苏联就开始量产F1,不过1941年该换了新一代的引信,才成为我们熟悉的柠檬手榴弹。
F1最大的特点,就是威力巨大。它的装药为60克,总重也有600克。
虽然装药不如RG42,但F1的威力更大。
RG42属于进攻性手榴弹,装了大量炸药,依靠冲击波和破片一起杀伤敌人。
考虑到进攻时投弹不会太远,所以破片杀伤范围不能太大,只能定为20米。
F1手榴弹就完全不同,主要依靠破片而不是冲击波杀伤敌人。
F1爆炸时,会产生300块左右的破片,速度高达每秒700米以上。
就这个数字来说,F1强于今天很多手榴弹。F1的有效杀伤半径高达30米,实际上破片在100米距离仍然具有一定杀伤力。
所以,士兵使用F1必须特别小心。战士投掷手榴弹往往不超过30米,让士兵处于危险中,需要及时隐蔽。
实战中,这个缺陷并不严重。因为F1主要作为阵地防御使用,投弹手几乎都有防御工事进行隐蔽,不会被破片殃及。
F1是威力无穷的武器,爆炸可以覆盖60米直径的一个原形,让进攻敌人无处躲藏。即便按照现代分散作战的原则,士兵之间距离也就是15米,一枚这种手榴弹可以炸倒多人。
如果是义和团时代人海冲锋,一枚F1可以炸倒上百人。
在朝鲜战争上甘岭战役中,我军就使用了部分F1。
当时战士回忆:一颗手雷扔过去,在地面上就能炸出来2到3米直径的坑,如果扔的位置好,可以杀伤敌一个班的兵力。
我国在1956年完成对F1的仿造工作,取名为防1手榴弹,大量生产则在是1959年。
有意思的是,明明只生产了3年,到1962年停产时,防1却生产了370多万枚。
由此可见,在50年代的解放军,还是很依赖防御性手榴弹的。
以上两种无柄手榴弹都是二战水平,下面的就不同。
RG42虽然性能不错,战后的苏军却不满意。它有不少缺陷,比如是圆柱形结构,类似于罐头,弹体平面又很光滑,投掷时候很容易脱手导致误伤。另外,这种怪异的造型也让投掷距离大减。
于是,在1954年苏联装备了先进的RGD5手榴弹。
直到今天,俄军还装备部分RGD5手榴弹。
RGD5是类似于西方手榴弹的卵形,不容易滑手,投掷距离也更远。
RGD5的加工要简单的多,弹体不再是直接铸造,而是简单的将两个薄钢板冲压卷合而成,制造起来速度极快。
RGD5重量为310克,长度只有117毫米,又轻又小。它的装药为110克,爆炸破片非常多,高达350个,但杀伤半径控制为15米。
苏军认为进攻性手榴弹不需要太大威力,15米的半径足够了。20米30米半径没有意义,反而很容易造成误伤。
RGD5出现以后就淘汰了老一代的RGD42,我国也在1958年开始仿制,在1959年大体成功,这就是攻59手榴弹。
此时中苏已经闹翻,缺乏苏联技术指导,加上我国缺乏大量压制薄钢板的工厂,导致仿造困难。
折腾到1962年,攻59才开始批量生产,最终只造了35万枚。
实际上,攻59才是达到世界水平的优秀手榴弹,不过价格偏贵,达到5美元一枚。
相反,木柄手榴弹造价只有1到2美元。
另外,苏制无柄手榴弹有一些零件,在中国需要大型工厂负责。对于苏联来说,这些没什么了不起,乡下小工厂也可以加工。
但中国的工业非常薄弱,可以加工的大工厂聚集在几个城市,一旦战争爆发就会被第一波摧毁,到时候就无法大量生产了。
相比起来,木柄手榴弹连小作坊都可以生产。
到了60年代,中苏彻底决裂,中国同美苏两大强国对立。
军方认为中国一旦参战,肯定是一场规模庞大的人民战争。
这种情况下,制造精良却需要大型工厂加工的攻59似乎不合适。
于是,上面拍板继续制造价格低廉,有着强大生产能力的木柄手榴弹,用于全面战争。
这么一个拍脑袋的决定,不仅仅让三种仿苏制手榴弹彻底停产,也让中国手榴弹发展走了差不多20年的弯路。
声明:
本文参考
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,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